【中国科学报】全球首款!我国单光子探测器获重要突破
10月10日,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布消息称,我国全球首款四通道超低噪声半导体单光子探测器(以下简称深度制冷单光子探测器)实现量产。该设备的探测效率、暗噪声水平、集成度等多项关键指标上刷新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单光子探测技术进入领跑阶段,可为量子通信、单光子雷达、生物荧光成像、深空激光测距、单光子成像等应用提供自主可控、性能领先的核心组件。
单光子探测器可以比作具备超凡视力的“眼睛”,能精准捕捉和识别单个光子,是量子密钥分发、荧光寿命成像、激光雷达等系统的核心组件。此前,国际上仅有单通道的同类工程化产品,复杂探测场景下需多台协同,传统制冷工艺也限制了探测能力的提升。这些短板是制约量子信息产业规模化落地的关键瓶颈。
“难点是如何在一个拳头大小的制冷器上实现低温、低噪声、多通道。”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盾量子)探测器负责人方余强表示,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的专利与技术许可基础上,研发团队经过3年多的努力,攻克了热声制冷机小型化、制冷器密封可靠性、通道间串扰抑制等技术难题,单个制冷器的最低工作温度从此前的零下50℃降至零下120℃。在20%探测效率下,暗噪声水平降低约90%,达到约100赫兹的超低值。
深度制冷单光子探测器的另一亮点是在国际上首创的四通道集成架构,其体积仅为国际同类单通道产品的1/9,单台就能完成此前多台探测器协同才能实现的复杂探测任务。这一高集成度的设计打破了过去体积大、功耗高、通道一致性差等局限,从而将产品最大探测效率从25%提升至35%,使极微弱光的探测灵敏度进一步接近极限。
“将‘灵敏的光眼’升级成‘火眼金睛’,实现我国在量子信息源头核心器件与组件环节的自给自足。”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唐世彪表示,新产品的关键性能、集成度、工程实用性等方面均实现国际领先,不仅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也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量子信息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
据悉,目前新型单光子探测器产品已服务于国内顶尖科研单位,具备批量生产与交付能力。
原文链接:https://kjt.ah.gov.cn/kjzx/mtjj/12309274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2025-10-17丁薛祥出席中国环境与...
2025-10-16李强主持国务院第十六...
2025-10-14李强会见加纳总统马哈...
2025-10-14搭一座桥,让科普与生...
2025-10-14科技突围,“菌”行致...
2025-10-14院士专家工作站筑就国...
2025-10-14自治区科技厅关于发布...
2025-10-14通辽:科技注入“源头...
2025-10-14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
热门资讯
2021-03-19河南省通报中央环境保...
2021-03-19山西省人民政府安全生...
2021-01-282020年化工市场:...
2021-01-282020年石油天然气...
2021-01-282021上海石油化工...
2021-01-25林长制的到底是什么意...
2020-12-15国务院通过《排污许可...
2021-01-04全国已全面完成固定污...
2021-02-03长江干流实现全Ⅱ类及...
2021-01-282021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