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创新链与产业链如何同频共振?
创新链是“从0到1”的惊险一跃,产业链是“从1到100000”的精巧复制。
恰如庄子所言:“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纵观人类历史,科技创新既需要鲲化为鹏的创新魄力,也需要“培风图南”的产业智慧。
然而现实中,一边是科技力量不断产出原创性成果,一边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屡屡卡壳,创新链与产业链像隔河相望的两岸,看得见却难相连。
如何架起一座“转化之桥”,让实验室的“好砖”精准嵌入产业的“骨架”,破解二者“相望难相见”的困局?这正是安徽培育新质生产力必须破解的核心命题。
机制破冰:以赋权改革激活转化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绝非单一环节的突破,而是涉及多主体的系统工程,需健全机制保障科研人员有动力、有底气投身其中。长期以来,“不想转、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四重困境,让诸多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望而却步。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永中、晋晓峰团队曾手握极具市场前景的成果却陷入两难:知识产权如何归属?收益如何分配?万一失败谁来承担损失?这些顾虑让团队迟迟不敢行动。
“以往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单位,无法赋权给技术发明人,严重挫伤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导致大量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锁在抽屉里,造成极大浪费。”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负责人直言症结。
为解开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推动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安徽开启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安徽大学顺势而为,推出“作价投资取得的企业股权或出资比例,科研人员按80%、学校按20%分配收益并承担相应责任”的政策,极大点燃了科研人员的创业热情。
“赋权审批流程便捷高效,从提出申请到完成公示不足1个月。学校还提供全程辅导、专业法律服务、股权架构建议等全链条支持,彻底打消了我们的顾虑。”晋晓峰说。
赋权改革不仅刺激了科研人员积极性,也加速了科研成果的兑现。
王永中、晋晓峰团队与安徽伊普诺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牵手”,探索出“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的合作模式——科研团队专攻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企业聚焦公司运营、市场推广与销售,实现了优势互补。
随着赋权改革深入,一批批科技成果通过场景创新,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赋权职务科技成果1846项,成果估值8.12亿元。
与此同时,改革中的短板亦不容忽视。
成果转化促进处负责人认为,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收益分配等关键政策在部分单位落实不到位,单位内部专业服务欠缺,有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对处级干部能否参与成果赋权持有股权仍心存疑虑,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未充分激发,激励效果打折扣。
为此,他建议,全面落实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2.0版,强化分类指导,重点推动“赋权企业”模式,加强跟踪服务与政策支持。同时优化高校院所成果转化考核评价机制,加大成果转化在各层级考核中权重,鼓励领导干部带头参与成果转化,依法依规享受现金和股权奖励,建立健全激励到位、流程清晰的管理制度,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和管理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供需对接:以精准匹配打通融合堵点
实验室里专利证书堆积如山,生产线上技术瓶颈久攻不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是制约科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梗阻。
成果转化促进处负责人一针见血地指出:“高校院所科研多以理论探索、论文专利为导向,源于企业需求的课题占比偏低,成果与产业实际需求适配度不足,供需精准匹配成为难题。”
这一错位,正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拦路虎”。
“过去搞科研是‘闭门造车’,论文发了不少,但能落地的寥寥无几。现在跟着企业需求走,实验室里的每一次攻关都瞄准生产痛点。”合肥工业大学何云瀚教授感慨。
合肥工业大学构建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已成为破解供需错位的“金钥匙”。瞄准安徽省低空经济发展需求,何云瀚团队研发的“凌岳1号”多旋翼eVTOL完成试飞,新一代“凌岳2号”物流无人机即将面世,实现了科研与产业的同频共振。
“合工大模式的核心是让科研成果不再‘躺’在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校长汪萌介绍说,“十四五”以来,学校横向合同立项金额超20.9亿元,连续多年居在皖高校输出技术合同额的首位,彰显了强劲的科技服务能力。
“政产学研金服用”的融合贯通,让供需对接从“碰运气”变为“常态化”。
2024年,我省省属高校新增本专科专业点331个,其中新增服务新兴产业的专业点272个,占新增数量82.2%;培养了超740名“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
成果转化促进处负责人建议,未来能进一步推动高校院所与省内央企、龙头企业建立常态化技术需求对接通道。
每年四月,巢湖之畔的一场科创交易盛会总是如约而至。这是一场干货满满的交流会,也这是一场成果丰硕的交易会,更是一场期待值拉满的科技“大集”。
今年,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产业“双招双引”等方面交出了成色十足的成绩单:10场专项对接活动、对接成功项目400多项、对接金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看来,科交会为科技成果的持有人和需求方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高新的科研成果与企业迅速地对接起来。
在科交会、双创会等品牌活动的基础上,安徽正推动科技成果路演“常态化”。
“常态化路演让对接更精准、更高效。企业不用再跑遍全国找技术,团队不用再四处奔波找市场,金融机构也能精准发现好项目。”成果转化促进处负责人表示,要提升“科交会”、“双创汇”等品牌活动的专业性与精准性,让常态化的科技成果路演对接从“秀PPT”的“展示会”,变成“真刀真枪”的“交易会”。
平台筑基:以全链支撑跨越“死亡谷”
从实验室的微观样品到生产线的合格产品,概念验证的“初筛关”、中试熟化的“淬炼关”、场景试验的“实战关”,是科技成果跨越“死亡谷”的必由之路。数据显示:未经中试的成果产业化成功率不足30%,历经中试淬炼后则可跃升至80%。
2022年起,安徽锚定这一关键环节,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以“施工图”式精准指导划定建设“路线图”。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迭代快、研发投入大、工程化验证要求高。大量优秀的实验室成果因缺乏中试验证平台和工程化能力,难以进入产业化的环节。”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平台建设部科研项目主管李中原坦言,通过中试验证和优化的技术,其成熟度、可靠性和市场认可度显著提升,更容易吸引产业资本、获得客户订单,实现技术价值的跃升。
经过几年耕耘,安徽中试基地已初露峥嵘。截至目前,备案的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共38家,2024年服务企业、高校院所等1万余次,形成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等成果近400项。
然而目前我省中试基地还存在数量不多、质量不优等问题。
成果转化促进处负责人坦言,平台载体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连接实验室与市场的中间环节存在薄弱环节,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应用场景试验等平台数量不足,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水平有待提升,资源汇聚和配置效率不高,服务企业需求凝练能力需要加强。
破局之道,在于补短板、强协同。
“我们将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和顶尖孵化器,补齐成果转化全链条关键环节短板。同时,提升安徽科技大市场运营效能,强化‘城市合伙人’作用,促进供需深度对接。”成果转化促进处负责人表示。
“今年,安徽科技大市场公司为实现分级市场在全省覆盖,推进分市场运营模式的改革创新,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省16个地级市的分市场都将迎来‘城市合伙人’。”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舒小琴说,“城市合伙人”计划就是通过邀请第三方机构并肩作战,共同开展安徽科技大市场市级市场的建设运营。
作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升级的关键平台,安徽创新馆将构建全省“一盘棋”的、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安徽科技大市场。
“城市合伙人”将带着统一的品牌标准建设市级分市场,把“找技术、找资金、找合作”的全链条服务送到企业门口,搭起产学研对接的桥梁,让实验室里的专利变成生产线的产品,在江淮大地上结出更多创新硕果。
当更多实验室成果跨越“死亡谷”走向生产线,当更多科研课题锚定产业痛点,当更多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耦合,安徽的创新链与产业链,终将跨越“隔岸相望”的距离,迎来真正的“双向奔赴”。(记者 徐慧媛)
原文链接:https://kjt.ah.gov.cn/kjzx/mtjj/12309342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2025-10-17丁薛祥出席中国环境与...
2025-10-16李强主持国务院第十六...
2025-10-14李强会见加纳总统马哈...
2025-10-14搭一座桥,让科普与生...
2025-10-14科技突围,“菌”行致...
2025-10-14院士专家工作站筑就国...
2025-10-14自治区科技厅关于发布...
2025-10-14通辽:科技注入“源头...
2025-10-14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
热门资讯
2021-03-19河南省通报中央环境保...
2021-03-19山西省人民政府安全生...
2021-01-282020年化工市场:...
2021-01-282020年石油天然气...
2021-01-282021上海石油化工...
2021-01-25林长制的到底是什么意...
2020-12-15国务院通过《排污许可...
2021-01-04全国已全面完成固定污...
2021-02-03长江干流实现全Ⅱ类及...
2021-01-282021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