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化工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热点专题 > 正文

[科技日报]南亚东南亚水稻育种协作 15国专家合力攻坚气候弹性品种

发布时间:2025-09-17 来源: 云南省科技厅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赵汉斌

  近日,两场聚焦水稻育种创新的国际盛会相继在云南昆明举行。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导的“南亚东南亚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协作网成立大会”与“第三届水稻生殖隔离国际研讨会”,汇聚了中、日、澳等15国顶尖科研力量,通过构建跨国协作平台、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为破解全球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挑战提供“中国方案”。这标志着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种业科技领域的合作进入分子育种新阶段。

  

  当前,南亚东南亚1.5亿亩陆稻种植区面临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双重挑战。区域内75%贫困人口依赖雨养农业,干旱导致稻谷减产严重。可喜的是,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导的“云南模式”已在多国显现成效:通过陆稻协作网输出的98个改良品系中,越南审定的“陆引46”、缅甸推广的“云陆31”等品种,与当地品种相比增产30%至146%,5000公顷示范田实现“橡胶间作”“等高线种植”等创新模式。

  

  在此基础上,新成立的分子设计育种协作网,整合了中国在基因技术领域的优势与东南亚丰富的稻种资源。著名陆稻野生稻研究专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陶大云被推选为工作组组长,计划通过基因诊断、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对缅甸、伊朗等10国主栽品种进行定向改良。协作网将提供中长期培训,帮助成员国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弹性品种,并发掘亚洲栽培稻资源中适应气候变化弹性的基因。

  会议同期举办的生殖隔离研讨会披露,中国科学家已克隆qHMS1、RHS12等关键育性基因,创新“中性基因”技术突破籼粳杂交壁垒,培育出云稻1号等突破性品种。这些成果为跨国合作奠定基础——国际水稻研究所发布的泛基因组技术、日本团队解析的S13基因进化机制将与云南野生稻资源库形成互补。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龚家顺介绍,两个协作机制将平行运行,前者侧重常规育种技术转移,后者聚焦分子设计前沿研究。通过共享稻种资源、联合培养青年育种家,预计未来五年,可使参与国水稻平均增产20%,推动1.5亿农户实现粮食安全与经济增收双重目标。与会专家认为,此次合作是全球农业科技南南合作的典范,为应对气候危机提供了“亚洲方案”。


原文链接:https://kjt.yn.gov.cn/html/2025/meitijujiao_0908/301142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化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化工资讯网hgzi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