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南亚东南亚水稻育种协作 15国专家合力攻坚气候弹性品种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赵汉斌
近日,两场聚焦水稻育种创新的国际盛会相继在云南昆明举行。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导的“南亚东南亚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协作网成立大会”与“第三届水稻生殖隔离国际研讨会”,汇聚了中、日、澳等15国顶尖科研力量,通过构建跨国协作平台、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为破解全球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挑战提供“中国方案”。这标志着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种业科技领域的合作进入分子育种新阶段。
当前,南亚东南亚1.5亿亩陆稻种植区面临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双重挑战。区域内75%贫困人口依赖雨养农业,干旱导致稻谷减产严重。可喜的是,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导的“云南模式”已在多国显现成效:通过陆稻协作网输出的98个改良品系中,越南审定的“陆引46”、缅甸推广的“云陆31”等品种,与当地品种相比增产30%至146%,5000公顷示范田实现“橡胶间作”“等高线种植”等创新模式。
在此基础上,新成立的分子设计育种协作网,整合了中国在基因技术领域的优势与东南亚丰富的稻种资源。著名陆稻野生稻研究专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陶大云被推选为工作组组长,计划通过基因诊断、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对缅甸、伊朗等10国主栽品种进行定向改良。协作网将提供中长期培训,帮助成员国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弹性品种,并发掘亚洲栽培稻资源中适应气候变化弹性的基因。
会议同期举办的生殖隔离研讨会披露,中国科学家已克隆qHMS1、RHS12等关键育性基因,创新“中性基因”技术突破籼粳杂交壁垒,培育出云稻1号等突破性品种。这些成果为跨国合作奠定基础——国际水稻研究所发布的泛基因组技术、日本团队解析的S13基因进化机制将与云南野生稻资源库形成互补。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龚家顺介绍,两个协作机制将平行运行,前者侧重常规育种技术转移,后者聚焦分子设计前沿研究。通过共享稻种资源、联合培养青年育种家,预计未来五年,可使参与国水稻平均增产20%,推动1.5亿农户实现粮食安全与经济增收双重目标。与会专家认为,此次合作是全球农业科技南南合作的典范,为应对气候危机提供了“亚洲方案”。
原文链接:https://kjt.yn.gov.cn/html/2025/meitijujiao_0908/301142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2025-10-17丁薛祥出席中国环境与...
2025-10-16李强主持国务院第十六...
2025-10-14李强会见加纳总统马哈...
2025-10-14搭一座桥,让科普与生...
2025-10-14科技突围,“菌”行致...
2025-10-14院士专家工作站筑就国...
2025-10-14自治区科技厅关于发布...
2025-10-14通辽:科技注入“源头...
2025-10-14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
热门资讯
2021-03-19河南省通报中央环境保...
2021-03-19山西省人民政府安全生...
2021-01-282020年化工市场:...
2021-01-282020年石油天然气...
2021-01-282021上海石油化工...
2021-01-25林长制的到底是什么意...
2020-12-15国务院通过《排污许可...
2021-01-04全国已全面完成固定污...
2021-02-03长江干流实现全Ⅱ类及...
2021-01-282021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