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安全防护网 数字技术护航网络生态建设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坚持创新赋能,激发数字经济新活力,数字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信息通信业发展较快,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累计建成5G基站383.7万个,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工业互联网初步建成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五大体系。
当前,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网络安全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日益凸显。业内专家表示,“AI+安全”将进一步激发更多网络安全防护新需求,催生网络安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进一步拓展网络安全产业发展新空间。
目前,我国已出台多项法律法规,初步搭建起数据安全保护的基本“法律堡垒”。各地也纷纷出台数据相关条例,对数据赋能产业、数据安全保护、数据共享等内容进行规制。例如,《上海市数据条例》明确实行数据安全责任制,涵盖了数据分级分类保护、重要数据目录管理、数据安全管理等配套措施,落实重要数据备案和数据安全评估制度;《浙江省公共数据开放与安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公共数据开放主体应建立公共数据开放范围的动态调整机制,公共数据采集应当限定在必要范围内,不得超出公共管理和服务需要采集数据。
“人工智能的发展掀起全球新一轮产业发展浪潮,为安全行业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近日召开的ISC.AI 2024第十二届互联网安全大会上表示,面对愈加复杂的传统安全问题和大模型带来新的安全挑战,应该用AI重塑网络空间,用安全大模型解决“新老”安全问题。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企业在维护数据安全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了解,“360安全大模型”目前已在终端、安全运营、安全服务等诸多业务场景落地实践。周鸿祎表示,安全大模型要与安全业务深度融合,模型不是产品,而是能力,能力要结合“场景”,产品化才能发挥价值。
数据安全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支撑,已被纳入战略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6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设定了我国到2025年和2035年的具体发展目标,到2025年,数据安全产业基础能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数据安全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建成5个省部级及以上数据安全重点实验室,攻关一批数据安全重点技术和产品。到2035年,数据安全产业进入繁荣成熟期。
“数字安全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必须寻求创新的安全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数字安全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焦点,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本身既是安全防御的重点,也是保障的有利手段。数字安全需要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结合,从产业、技术、管理等方面着手,提升保障能力。
原文链接:http://gxt.fujian.gov.cn/zwgk/xw/hydt/xydt/202408/t20240806_6497650.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2025-07-28李强出席2025世界...
2025-07-24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
2025-07-24宁夏通信管理局开展数...
2025-07-24贵州通信管理局召开遵...
2025-07-24重庆通信管理局召开行...
2025-07-24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
2025-07-242025中国产业转移...
2025-07-24李乐成调研检查防汛应...
2025-07-2411.23亿人!有你...
热门资讯
2021-03-19河南省通报中央环境保...
2021-03-19山西省人民政府安全生...
2021-01-282020年化工市场:...
2021-01-282020年石油天然气...
2021-01-282021上海石油化工...
2021-01-25林长制的到底是什么意...
2020-12-15国务院通过《排污许可...
2021-01-04全国已全面完成固定污...
2021-02-03长江干流实现全Ⅱ类及...
2021-01-282021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