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对流天气“喜怒无常” ,制服它的“杀手锏”:短时临近预报
□ 科普时报记者 胡利娟
近日,北京发布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提示全市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强降水,密云、怀柔、平谷和顺义的部分地区24小时降雨量将超过150毫米,要注意防范滑坡、泥石流、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那么,短时临近预报难度大吗?
针对强对流天气 时效短 变化快
短时临近预报包括了短时预报和临近预报。一般来说,未来0-2小时的天气预报称为临近预报,2-12小时的预报称为短时预报。
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冷暖、干湿空气交汇频繁,暖季对流系统活跃,经常产生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而这些天气往往突发性强、尺度小、演变快,因此,气象部门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报、风险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首席科学家曹云昌在接受科普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与更长时段的天气预报相比,短时临近预报时效更短,生命周期更短,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最长不过十几个小时。这类预报主要针对中小尺度特别是强对流天气开展,用来预防紧急局地强风暴等灾害性天气,满足各类经济部门及社会公众活动的气象需求。
机理认识不足 监测难 技术难
我国强对流天气预报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来源于最迫切的民生需求——如何减少冰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998年起,新一代天气雷达在全国各地陆续建成,为全面开展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工作奠定了观测基础。2004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为强对流天气预警信号作出规定。2005年,国家气象中心开始制作强对流天气预报。
传统的临近预报技术以外推预报方法为主,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对对流系统历史移动路径的计算,预报接下来哪些区域可能受到该对流系统及其产生天气的影响。
曹云昌表示,如今,短时临近预报已将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其中。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所依靠的主要是中尺度数值模式,以及高时空分辨率的雷达、卫星和地面监测网的数据,通过综合中尺度数值模式资料的预报、短临观测资料诊断分析,再结合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机理,从而能够准确地给出特定地区、特定天气、特定短时间的精准预报。
但强对流天气具有变化多端、发展消亡速度快等特点,因此,短时临近预报仍然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难题。
对此,曹云昌介绍了三点挑战。一是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的精准监测和诊断分析;二是精密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和数据快速同化技术;三是对强对流天气,比如冰雹、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形成机理的认识。
原文链接:https://kjt.hebei.gov.cn/www/kxpj22/kxbl56/311583/index.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下一篇:气候变化或干扰地球自转
最新加入
2025-07-22王毅同克罗地亚外长拉...
2025-07-16李强同澳大利亚总理阿...
2025-07-11李强会见埃及总统塞...
2025-07-09李强会见联合国秘书...
2025-07-07李强会见巴西总统卢...
2025-06-30李强会见塞内加尔总理...
2025-06-24李强同新加坡总理黄循...
2025-06-18习近平会见吉尔吉斯...
2025-06-16第十七届海峡论坛大会...
热门资讯
2021-03-19河南省通报中央环境保...
2021-03-19山西省人民政府安全生...
2021-01-282020年化工市场:...
2021-01-282020年石油天然气...
2021-01-282021上海石油化工...
2021-01-25林长制的到底是什么意...
2020-12-15国务院通过《排污许可...
2021-01-04全国已全面完成固定污...
2021-02-03长江干流实现全Ⅱ类及...
2021-01-282021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