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发病机制
(记者王昊昊 通讯员郭纪锋)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博士潘永诚、教授唐北沙和美国埃默里大学医学院教授金鹏合作,在《科学进展》在线发表了关于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该研究构建了国际上首个NIID转基因小鼠模型和来源于NIID患者的人神经祖细胞(hNPCs)模型,并解析了异常选择性剪接在NIID发病中的作用。
NIID是一种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异质性大,病理上以广泛存在于中枢、周围神经系统及外周组织细胞中核内嗜酸性包涵体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痴呆、肌无力等,还可见帕金森样症状、小脑共济失调、震颤等运动障碍,以及发作性的意识障碍、感觉障碍等症状。
2019年,湘雅医院曾率先在国际上报道了NIID的致病基因——NOTCH2NLC基因,其GGC重复异常扩展突变(简称GGC重复)与NIID相关,并提出“NOTCH2NLC基因相关疾病”概念,成果发表于《美国人类遗传学》。2020年,该院又发现NOTCH2NLC基因突变与原发性震颤相关,并开展了表型-基因型关联研究,发现GGC重复次数、GGC重复组成与疾病表型的相关性,相关成果发表于《大脑》。
该项研究中,团队用上述模型首次报告携带GGC重复的NOTCH2NLC基因通过经典翻译或核糖体框移等方式,翻译产生多聚甘氨酸、多聚丙氨酸和多聚精氨酸等毒性蛋白,形成广泛的核内和核周聚集物,导致严重的神经损伤并引起模型小鼠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等,精准模拟了NIID的病理和临床表型。
团队又进一步利用上述模型深入解析了选择性剪接调控因子hnRNPM功能障碍引发NIID的分子机制,为NIID的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
论文审稿人表示,这项研究解决了该领域内一个重大需求,即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稳定遗传、表达可控、能够精准模拟患者表型的动物模型;作者通过细致的研究工作,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析了NIID的发病机制。
原文链接:https://kjt.hebei.gov.cn/www/kxpj22/kjqy89/274572/index.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2025-09-10李强同葡萄牙总理蒙特...
2025-09-09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2025-09-08生态环境部召开202...
2025-09-04李强会见马来西亚总理...
2025-08-27赵乐际同瑞士联邦议会...
2025-08-252025年全省生态环...
2025-08-21赵乐际会见越南国会副...
2025-08-20省生态环境厅党组部署...
2025-08-19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
热门资讯
2021-03-19河南省通报中央环境保...
2021-03-19山西省人民政府安全生...
2021-01-282020年化工市场:...
2021-01-282020年石油天然气...
2021-01-282021上海石油化工...
2021-01-25林长制的到底是什么意...
2020-12-15国务院通过《排污许可...
2021-01-04全国已全面完成固定污...
2021-02-03长江干流实现全Ⅱ类及...
2021-01-282021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