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国科大在量子信息处理领域获重要进展
记者12月17日从中国科大获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院士、石发展教授、谢天宇特任副研究员在量子信息处理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基于费舍尔信息提出一种分析量子系统读出保真度的通用理论框架和最优读出方法,并在单个固态自旋系统中完成实验验证。这项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
量子比特的投影测量是量子信息处理,尤其是容错量子计算中的核心技术。随着量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投影测量已在超导电路、离子阱、量子点和固态缺陷等多种物理系统中成功实现。典型的投影测量采用阈值法,通过预设阈值区分两种状态。然而,这种阈值方法未能有效利用光子到达的时间信息,从而影响了读出保真度。近年来,许多研究尝试通过考虑时间信息来提高读出保真度和速度,但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型推导和数值模拟,缺乏充分的实验验证。此外,尽管机器学习等方法也被应用于挖掘光子到达时间中的隐含信息,但在提高保真度方面的效果并不显著,且缺乏严谨的理论解释。
为全面解决上述问题,研究团队利用统计学上的费舍尔信息这一理论工具分析读出保真度的理论上限,从而避免了在缺乏坚实理论基础的情况下进行盲目尝试。研究团队采用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量子态判别方法,并通过金刚石中氮-空位(NV)色心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核自旋态的读出,相较于阈值法,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判别方法成功实现33.8%的错误率降低,将核自旋态的读出保真度提高至99.649%。该方法不仅在核自旋的投影测量中取得成功,还在NV色心的电荷态读取中得到验证,显示出该方法的普适性。该工作还探讨了费舍尔信息界限的可到达性,证明在特定条件下,最大似然估计方法能够实现费舍尔信息所限制的读出错误下界。
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时间信息可以提高读出保真度,而无需进行复杂的硬件升级。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和理论框架具有普适性,不仅可应用于固态自旋体系,还可以扩展至超导电路、离子阱、中性原子和量子点等其他量子系统以提升读出保真度,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记者汪乔)
原文链接:https://kjt.ah.gov.cn/kjzx/mtjj/12262496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2024-12-25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三批...
2024-12-24关于公示2024年第...
2024-12-24巴彦淖尔市科技系统扎...
2024-12-24克拉玛依市科技创新大...
2024-12-24青科力量的田野情怀
2024-12-24青创前沿 | 包金小...
2024-12-24自治区科技厅举行宪法...
2024-12-24科技“突围”工程储能...
2024-12-24国产桌面操作系统发布...
热门资讯
2021-03-19河南省通报中央环境保...
2021-03-19山西省人民政府安全生...
2021-01-282020年化工市场:...
2021-01-282020年石油天然气...
2021-01-282021上海石油化工...
2021-01-25林长制的到底是什么意...
2020-12-15国务院通过《排污许可...
2021-01-04全国已全面完成固定污...
2021-02-03长江干流实现全Ⅱ类及...
2021-01-282021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