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我科学家以硫同位素解析雾霾物源和形成机制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同时,该研究还对欧洲文物、古建筑和雕像表层黑色硫酸盐壳的形成提出了新的解释,对历史遗迹保护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受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的共同影响,当前,雾霾已成为严重环境问题之一,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们首先系统采集了华北不同地质时代代表性煤矿的煤样品,然后在1000摄氏度条件下对这些煤进行燃烧实验,进而收集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样品,最后对颗粒物样品中的硫酸盐组分进行高精度硫同位素测试。”团队介绍。
结果显示,煤与其燃烧产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具有显著差异。结合理论计算,研究人员发现煤燃烧产生了非质量硫同位素分馏。前人的研究表明,非质量硫同位素分馏主要出现在22亿年之前的岩石样品中,因此煤的燃烧代表了一种新的非质量硫同位素分馏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团队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煤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与华北雾霾颗粒物中硫酸盐的同位素组成非常相似。前人对华北雾霾硫酸盐的硫同位素异常组成存在不同认识,而煤燃烧实验结果证明,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物源之一。
研究人员还发现,相似硫同位素的异常组成也出现在欧洲文物和雕像以及古老建筑物等表面的黑色硫酸盐壳体上。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科学家的研究证明黑色硫酸盐壳体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其中大气污染和火山喷发均可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硫同位素的系统分析,研究人员提出燃煤排放是欧洲雕像、建筑物等历史遗迹上硫酸盐壳的重要物源,这一结论与当时欧洲在工农业发展过程中大量使用煤产生的大气污染历史高度一致。
此次研究结果为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证据,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也充分体现了硫同位素在解析现代及历史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原文链接:https://kjt.ah.gov.cn/kjzx/mtjj/1226249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2024-12-25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三批...
2024-12-24关于公示2024年第...
2024-12-24巴彦淖尔市科技系统扎...
2024-12-24克拉玛依市科技创新大...
2024-12-24青科力量的田野情怀
2024-12-24青创前沿 | 包金小...
2024-12-24自治区科技厅举行宪法...
2024-12-24科技“突围”工程储能...
2024-12-24国产桌面操作系统发布...
热门资讯
2021-03-19河南省通报中央环境保...
2021-03-19山西省人民政府安全生...
2021-01-282020年化工市场:...
2021-01-282020年石油天然气...
2021-01-282021上海石油化工...
2021-01-25林长制的到底是什么意...
2020-12-15国务院通过《排污许可...
2021-01-04全国已全面完成固定污...
2021-02-03长江干流实现全Ⅱ类及...
2021-01-282021年2月1日,...